無懼Tesla和傳統(tǒng)車廠優(yōu)勢競爭 Dyson要以固態(tài)電池打造自家電動車
英國吸塵器制造商Dyson(戴森)于9月底宣布,計劃投資27億美元,預計在2020年開始銷售高階電動車。分析師表示,Dyson此舉可能對公司未來帶來新風險,最好尋找合作伙伴以確保成功。但也有人認為,電動車制造難度不高,Dyson有機會成功。
根據富比士(Forbes)報導,Dyson創(chuàng)辦人James Dyson爵士表示,Dyson知道電動車市場已很擁擠,但他仍宣布電動車和電池計劃,并預估電動車業(yè)務將迅速超越公司其他業(yè)務。這27億美元一半將投資研發(fā)電池,一半投入設計和制造。
市場研調機構BMI Research在研究報告中指出,盡管Dyson在電動馬達技術上具優(yōu)勢,但將無法克服資本等挑戰(zhàn)而難以獨立造車,需與更多汽車大廠合作,方能滲透電動車市場。
然而,Dyson已明確表示,排除與任何車廠合作。BMI Research認為,Dyson進軍電動車領域將承擔重大風險,并將面臨Tesla、通用汽車(GM)和戴姆勒(Daimler)等大型車廠的激烈競爭。這些公司在設計和制造電動車方面擁有更多技術,且已具備較高的制造能力。Dyson還將與戴姆勒、通用、福斯汽車(VW)和豐田汽車(Toyota)已投入巨資的電動車,發(fā)展戰(zhàn)略競爭。
BMI Research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7年上半電動車投資占全球汽車消費總額的17%。目前,電動車銷售額已接近所有汽車1%的銷售額。
品牌咨詢公司Vivaldi執(zhí)行長Erich Joachimsthaler也將Dyson的造車計劃視為對其未來的可能威脅。但Dyson品牌可能會有所助益。
Joachimsthaler認為,Dyson的計劃可能是品牌的延伸。但Dyson進軍汽車制造業(yè),最終可能一敗涂地。汽車業(yè)比Dyson現有業(yè)務復雜得多,且為要與零組件制造商、供應商、經銷商和監(jiān)管機構周旋的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。而在Tesla之后,另家電動車制造商顯然沒有多少發(fā)展空間。
Dyson表示,他希望在電動車業(yè)務上獲利。BMI Research認為,Dyson確有機會成功,但可能需要協(xié)助。就算投資20或30億美元,也難以從制造吸塵器轉換到電動車。
Joachimsthaler則表示,Dyson若能在設計上擊敗Tesla,將對Dyson品牌有所幫助。而大陸電動車市場發(fā)展領先全球,Dyson品牌可說服有足夠資金的人買第二輛車,有些人可能想買英國車。
市場研調機構IHS Markit表示,Dyson電動車的另個區(qū)別就是使用固態(tài)電池。Dyson收購的Satki3專門開發(fā)固態(tài)電池。IHS Markit在報告中指出,固態(tài)電池能比鋰離子電池容納更多電量,但更不穩(wěn)定。該公司若已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,則將在此領域領先豐田等車廠。
摩根史坦利(Morgan Stanley)則對Dyson電動車的前景感到興奮。摩根史坦利分析師Adam Jonas表示,Dyson進入電動車市場非常有意義。Dyson擁有的技術,比現有內燃機汽車公司更能轉移到電動車上。Dyson聲稱其電動馬達的設計很好,并擁有高效馬達設計和電池供電裝置的經驗。
Jonas表示,電動車顯然不是那么難制造。Dyson不過是一大串進軍電動車領域的公司中的最新一家。Dyson若真能在2020年之前推出長程全電動車,將比現今大多數車廠早日實現此壯舉。
BMI Research則建議Dyson采取風險較低的替代方案。Bys Research表示,Dyson計劃在2020年生產的電動車,可作為小量生產的技術展示,而非量產計劃。Dyson因此能專注于零組件開發(fā),為更成熟的車廠提供服務,而不必面對量產電動車和建立必要供應鏈的挑戰(zhàn)。Dyson若采取此方案,一旦開發(fā)電動車的挑戰(zhàn)和資本支出高到會影響其核心業(yè)務時,則能出售電動車業(yè)務、斷尾求生。

編輯:admin 最后修改時間:2018-01-05